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,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。
現在喝個水相當的直覺,公共場所、學校、辦公場域普遍設立飲水設備,有不用人工補水的飲水機,另一種則是人工補水的開飲機,走到設備前一按,溫水、熱水,甚至冰水都可以快速取得,除了電器的進步外,飲用水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。
清代以前,先民大多取河流與地下井水飲用,由於當時衛生條件不佳,飲用水源易遭汙染,加上醫療資源匱乏,導致生病死亡的情形普遍。直到1885年,由首任台灣巡撫讓台灣自來水有了開端,劉銘傳聘請日本技師在台北城鑿井,正好該井位於受壓含水層,地下水因壓力差自行湧出,故以「自來水」稱之。
1895年,台灣割讓給日本後,日本軍隊來台有感台灣環境衛生惡劣(生病死傷的人數比戰爭死傷人數高出百倍),開始在台灣大規模建設自來水,讓河川、湖泊的淡水經過淨水工序,再由機泵透過配水管道供水。
日本治理台灣的50年間,自來水供水普及率為22%,二次世界大戰降至10%,而後陸續修復與進步,到了今時今日自來水供水普及率來到95.81%(數據來源:水利署截至113年6月底的統計)
1960、1970年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年代,快速邁向工業化和都市化,許多電器開始普及,而在那之前公共場所常見的是大大的燒水壺,作為提供飲用水的來源。
1960、1970年代飲水設備尚未在學校和公共場域普遍設立,一群小學年紀的孩子將自己的個人小水壺高高舉起,在最高處是一個被人舉起的大燒水壺,正把水加入一個個的水壺中。
圖文出處:國家文化記憶庫
茶壺是架仔頂工作的女礦工們共同使用的,在工作中途若沒有攜帶自己的水壺,解決口渴的需求就使用杯子承裝水解渴,而公共用水的盛裝則由裡面的礦工輪流去選煤場旁的裝水,為礦工間互相的默契。
圖文出處:國家文化記憶庫
拍攝於1961年,學生們正在取開飲機裡的水喝。
Luther Haws 資料來源:Haws Co.
1906年,一位水管工路德.豪斯 (Luther Haws) 參觀了美國柏克萊的一所公立學校時,他看見孩子們用共用一個錫杯喝水,當時正值傷寒病猖獗,起源就是飲用受污染的水。因此豪斯相信,為學童提供飲水設備,就可以減少學童患上傷寒病的機率。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,創造了第一台飲水設備,並且安裝在柏克萊學校中。 1909年,豪斯成立了公司,並在1911年為他的開飲機申請了專利。早期的開飲機將水儲存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,使用大塊冰塊來冷卻水,而玻璃和冰的重量相當不便於安裝使用。電力在30和40年代變得越來越普遍,於1938年,世界上第一台「獨立式電開飲機」獲得專利。 在1980年代,塑膠的使用快速成長,開飲機也順勢將玻璃容器改成塑膠的,降低了成本也增加安裝和維護的便利性,更因此開飲機得以發展美國以外的市場。
Tips:
♦選購貼有「節能標章」的開飲機。
♦參考能源效率標示分級,一級能效最佳。
♦加裝定時器,依據使用情形設定關閉時段,例如平日出門上班、夜間休息時間等無人使用時自動斷電。
♦選購易清洗內膽的機型,並且定時清理。
2023家庭用電資訊百科(2024年7月編印)
辦公室節約能源寶典-定時器節能篇
家庭節約能源寶典-定時節能篇